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匆匆穿过红砖走廊,他背着装有击剑装备的双肩包,手中还捧着几本厚重的心理学教科书,这位被同学们称为“校园佐罗”的年轻人,正是从法国剑坛崭露头角后毅然选择求学之路的击剑运动员——费若秋。

从花都到纽约:一个不寻常的选择

2023年,当费若秋在法国击剑界崭露头角之时,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暂时放下职业击剑生涯,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心理学学位,这一选择在体育圈内引起了不小震动,许多人无法理解为何要在运动生涯上升期急流勇退。

“很多人问我是否后悔离开赛场,”费若秋在哥大图书馆接受专访时坦言,“但我认为教育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击剑不仅是体育竞技,更是心理与智慧的较量,我希望通过系统学习,能更好地理解这项运动,也更好地理解自己。”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晨光中的训练:平衡学业与竞技

费若秋的一天从清晨5点开始,当大多数学生还在睡梦中,他已经在哥大的体育馆内进行基础体能训练,两小时后,他匆匆赶往教室,开始一天的学术课程,下午则是技术训练时间,他会在校园击剑馆练习步伐和攻防技巧,偶尔也会指导对击剑感兴趣的同学们。

“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费若秋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说道,“哥大的学术要求非常严格,同时保持竞技状态需要大量训练,我每天只有5-6小时睡眠时间,但这样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哥伦比亚大学击剑俱乐部教练安德鲁·威尔逊评价道:“费若秋展现出了非凡的纪律性和奉献精神,他不仅保持了高水平的竞技状态,学业成绩也同样优秀,这种平衡能力令人惊叹。”

东西方击剑哲学的碰撞

拥有在中国启蒙、法国深造的经历,费若秋对击剑运动有着独特的理解,如今在美国学术环境中的学习,使他对这项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法国击剑强调艺术性和优雅,中国训练注重基本功和纪律,而美国体育文化更注重科学分析和创新思维,”费若秋分析道,“在哥大,我通过学习运动心理学和生物力学,开始从全新角度理解击剑技术,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

费若秋的学术导师、哥伦比亚大学运动心理学教授玛丽安·罗森伯格表示:“费若秋将实践体验与学术理论相结合的能力非常突出,他正在做的关于‘压力情境下决策制定’的研究,很可能对击剑训练方法产生重要影响。”

校园里的击剑大使

尽管费若秋目前以学业为主,他仍然积极参与推广击剑运动,在他的倡议下,哥伦比亚大学举办了首届“常春藤联盟击剑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八所盟校的击剑爱好者,他还创办了校园击剑普及项目,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这项历史悠久的运动。

“击剑在中国和法国都是相对小众的运动,在美国也是如此,”费若秋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击剑的魅力,它不仅是体能和技术比拼,更是‘身体的象棋’,需要策略、耐心和快速决策能力。”

大三学生莎拉·威廉姆斯参加了费若秋的击剑入门课程后表示:“费若秋是个很棒的指导者,他不仅能演示精湛的技术,还能解释每个动作背后的原理和策略,他让我们明白,击剑是一种思维训练,而不仅仅是体育项目。”

未来的规划:重返赛场与学术追求

对于未来,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他计划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攻读运动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生课程,同时逐步重返职业击剑赛场。

“我相信学术研究不会削弱我的竞技能力,反而会增强它,”费若秋自信地说,“通过心理学学习,我更加了解如何在压力下保持专注,如何分析对手的心理状态,这些知识直接应用于比赛中。”

当被问及是否会参加2028年奥运会时,费若秋露出了微笑:“那当然是我的目标之一,但我希望以不同的身份参与——不仅是运动员,更是对这项运动有深刻理解的学生,也许未来我还能为击剑运动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跨越边界的人生选择

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体育本身的范畴,展现了一位年轻运动员对自我成长的追求,在竞技体育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他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将学术追求与体育竞技相结合。

“许多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体育领域发展,但我认为这种观念需要改变,”费若秋说,“体育教会我们的纪律性、韧性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的财富,同样,学术训练带给我们的分析能力和系统思维,也能大大提升运动表现。”

随着采访结束,费若秋收拾好装备,准备赶往下一堂课程,在哥大校园的夕阳余晖中,这位“旅法剑客”继续着他独特的求学之路,用实际行动证明:体育与学术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人生选择,他的故事正在激励更多年轻运动员思考体育与教育的结合,探索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

作者头像
admin创始人

上一篇:蒋叶非,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
下一篇:击剑小明星姜鑫瑞,比赛让我更加自信 场上只能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