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吹拂着滨海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个节假日,有人选择漫步沙滩看海听涛,有人涌入体育馆为激烈赛事呐喊助威,而像阿横这样的体育工作者,却默默坚守岗位,用专业与热情串联起假日里的体育盛宴。
看海与观赛:假日里的双重浪漫
在东部沿海城市青岛,金沙滩景区迎来了今年首个客流高峰,游客们或赤脚踩在细软的沙子上,或支起帐篷享受家庭野餐,而远处海天一色的背景中,一场别开生面的沙滩排球邀请赛正在上演。“没想到假期还能一边看海一边看比赛!”来自成都的游客李女士兴奋地说,这场由当地体育局组织的赛事,巧妙融合了自然景观与竞技魅力,成为假日经济的亮点之一。
三百公里外的上海,F1中国大奖赛的引擎轰鸣声划破长空,看台上座无虚席,不少观众特意调整假期行程,只为亲历时隔五年重回上海国际赛道的“速度与激情”,赛事组委会透露,本次门票早在三个月前就已售罄,周边酒店预订量同比上涨200%,体育旅游的辐射效应可见一斑。
阿横们的坚守:赛事幕后的“隐形冠军”
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假期的松弛中时,体育行业从业者阿横已经连续工作了36小时,作为某省级电视台的体育赛事导播,他的节假日永远与比赛日程绑定。“从开幕式彩排到决赛直播,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阿横边说边调整耳麦,紧盯监控屏幕上16个机位的实时画面,他的团队需要协调摄像、解说、字幕等多个岗位,确保将赛场的精彩瞬间无缝传递给观众。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在杭州亚运会场馆,志愿者王婷负责运动员接待,每天行走超3万步;在北京冬奥会遗产场馆“冰丝带”,制冰师老周定期维护冰面,为公众开放日做准备,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这些平凡岗位的持续付出。
体育+假日:消费新场景的无限可能
据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节假日体育消费规模已突破万亿元,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跨界模式贡献显著,三亚推出冲浪教学套餐,吸引年轻群体;西安借力“一带一路”倡议举办国际马拉松,带动沿线餐饮、住宿消费;就连传统茶馆林立的成都,也因大运会遗产场馆的开放,新增了“盖碗茶+乒乓球体验”的网红打卡项目。
专家指出,体育赛事正从单纯的竞技活动转变为综合性社会事件,中国体育经济学会理事刘洋分析:“当观众在赛场边为孩子讲解规则,当游客因一场比赛爱上一座城市,体育的社会价值便超越了胜负本身。”
尾声: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夕阳西下,青岛沙滩排球赛的颁奖仪式伴随着潮声落幕,阿横终于关闭了导播台的电源,他的手机里存着家人发来的看海照片,而他的工作画面此刻正出现在千万家庭的电视屏幕上,这种“你享受假日,我守护精彩”的默契,或许正是体育精神最朴素的诠释——无论台前幕后,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场永不谢幕的生活赛事加油助威。
海风依旧,赛场的灯光次第亮起,下一个节假日,体育与生活的故事仍将续写新的篇章。